与其放火,不如制粒 山西浑源秸秆综合利用
初冬时节,山西,悬空寺脚下东坊城村的田地里一派忙碌景象,随着大型秸秆打捆机轰鸣而过,一排排玉米秸秆被收割打捆,整齐地码作一排。
抬眼望去,头顶的蓝天与远处的恒山清晰可见,让人心旷神怡。“十一月份能看到这么蓝的天,在过去简直不敢想。”村民王朋生说,与往年焚烧秸秆“乌烟瘴气”的情形相比,今冬的空气清爽了不少,这要感谢县里搞的秸秆综合再利用工程。
大同市浑源县40万亩平川地是玉米、高粱的主产区,年产秸秆15万吨。由于气候寒冷无法实施秸秆还田,这里的农民千百年来依然保留着“刀耕火种”的传统观念,每年10月份玉米收割过后,焚烧玉米秸秆的现象十分普遍。
浑源县环保局局长任常青说,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既破坏了大气环境,也影响了浑源旅游城市的形象,县里过去一直大力禁止,甚至到了“见烟就罚,见火就扑”的程度,但焚烧问题却依然屡禁不止,一些农民为了躲避监管,甚至半夜爬起来到地里放火。为了应对燃烧引起的火情,县里的消防车也常常昼夜待命。
近年来,浑源县政府逐渐认识到治理秸秆焚烧问题“堵不如疏”,经过招商引资,他们成功引进了一家秸秆循环再利用公司,同时县里投资1200万元,为有关村镇购置71套大型秸秆打捆机、玉米秸秆颗粒机,给农民地里的秸秆找到了出路。
公司总经理孟素珍说,秸秆颗粒机生产线所生产的颗粒燃料是一种新型环保能源,其充分燃烧的发热量是3600大卡,同面积供暖相比普通锅炉节省费用约40%以上。同时在此基础上拓展的碳基复合肥生产线也在建设当中。
“现在在浑源,玉米秸秆、小麦秸秆成了香饽饽。”东坊城乡郭家庄村农民创业者薄飞说。
“一台机器一天能收800捆秸秆,一捆卖4元钱。”薄飞说,靠着收秸秆,他去年冬天几个月就收入了十几万元,原来“愁坏了百姓、难坏了政府、污染了天空”的玉米秸秆,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致富的好资源。
尝到甜头的薄飞继续在秸秆再利用上下功夫,他不仅自己承包了100亩地种玉米,还以玉米秸秆饲料颗粒机加工的饲料颗粒养了1200头肉羊,发展出了种、收、养一体的循环产业链,公司规模迅速扩大。
如今在浑源,像薄飞一样依靠秸秆增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,百姓对秸秆的观念也从“不得不烧”变成了“与其放火,不如制粒”。
任常青告诉我们,推广秸秆综合再利用后,全县焚烧秸秆现象明显减少,冬季农村空气质量显着改善,过去冬天“过马路看不见红绿灯、麻雀变成了黑精灵”的县城如今摇身一变,成了“蓝天白云、绿水青山”的绿色生态家园。